初秋的北京,天气微凉,但在城北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馆内,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雪白的剑道依次排开,十余名身着白色防护服的小剑客们手持花剑,在教练的口令下,一次次地重复着弓步刺击的动作,面罩之后,是他们专注的眼神;汗水,早已浸湿了额前的发丝,场边,一位气质干练、目光敏锐的中年女性正静静观察,不时与身边的教练低声交流,她,就是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在经历了那段特殊时期后,看着孩子们重新在剑道上挥洒汗水、绽放笑容,是她此刻最大的欣慰。
“看到孩子们终于能脱下口罩,无拘无束地奔跑、交锋、呐喊,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是掩藏不住的,我们的首要任务,不是急于追求他们能拿多少名次,而是守护住这份重返运动的纯粹喜悦。”王钰在接受专访时,开门见山地表达了她的核心观点,她的言语中,透露出对击剑运动深刻的理解以及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深切关怀。
回归本质:快乐是最好的导师
在过去几年里,常态化的公共卫生管理措施对青少年体育培训造成了显著冲击,线下课程时断时续,比赛大量取消或延期,孩子们的身体活动受限,社交互动减少,甚至连基本的运动习惯都难以维持,作为一项注重面对面交锋、讲究礼仪与实战的传统运动,击剑面临的挑战尤为突出。
“那段时间,我们都很焦虑。”王钰坦言,“不仅仅是担心训练中断会导致技能生疏,更担心孩子们与剑道、与伙伴之间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结会变得淡漠,运动,尤其是击剑这样的运动,其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那种即时反应、智慧较量和精神碰撞的现场感。”
当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正常,北京市击剑协会及其下属的众多俱乐部、培训中心,将工作的首要重点放在了“快乐回归”上,王钰强调:“我们刻意放缓了节奏,初期阶段,教练们被要求减少技术性苛责,更多地设计一些游戏化的练习,比如趣味接力、情景模拟对抗等,让孩子们重新熟悉剑道的感觉,找回移动、出击的身体记忆,最重要的是,重新点燃他们对这项运动的热爱。”
“有一个叫乐乐(小名)的小男孩,回来第一次训练时,有点畏缩,不敢做动作。”王钰回忆道,“教练没有催促他,而是让他和最好的朋友组队,进行一些简单的配合练习,慢慢地,他放松下来,笑声也多了,他又是那个在剑道上生龙活虎的小剑客了,这种转变,比赢得任何一场比赛都更让我们高兴。”
重塑理念:击剑育人,远不止于胜负
在王钰看来,这段特殊的经历,反而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青少年击剑教育理念的契机,她认为,击剑运动对于青少年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竞技场上的奖牌。
“击剑被誉为‘格斗中的芭蕾’,它融合了体力、智力与意志力,孩子们通过学习击剑,可以锻炼身体协调性、反应速度,更能培养专注力、临场决策能力以及面对压力时的心理承受能力。”王钰详细阐述道,“更重要的是,击剑有着深厚的礼仪文化,每次比赛前的敬礼,对手之间的相互尊重,无论胜负都要保持风度……这些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孩子的品格。”
协会因此倡导“先学礼,后学剑”的氛围,在日常训练中,教练们会更加注重引导孩子理解“尊重对手就是尊重自己”的含义,学会在胜利时保持谦逊,在失败时汲取教训。“我们希望孩子们通过击剑,成为更有韧性、更懂尊重、更善于思考的人,这比单纯的技战术提升,意义更为深远。”
为了支持这种理念的落地,北京市击剑协会积极组织了一系列活动,他们举办了多场针对青少年及其家长的击剑文化讲座和公开课,由王钰等资深人士亲自讲解击剑的历史、规则和精神内涵,他们也着力恢复和打造更适合青少年参与的赛事体系。
“我们并不急于举办高强度的排名赛。”王钰介绍,“而是先推出了‘俱乐部联赛’、‘新手挑战赛’等趣味性和参与性更强的活动,降低门槛,让更多孩子,包括那些刚刚接触击剑的孩子,都有机会体验正式比赛的氛围,享受过程,积累经验。”
多方协力:构筑健康成长环境

让孩子们真正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并从中持续受益,需要一个健康、专业的生态系统支持,王钰强调,这离不开协会、俱乐部、教练、家长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
教练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理念是关键一环,北京市击剑协会加大了对基层教练员的培训力度,特别是针对青少年心理特点、教学方法创新以及安全规范意识等方面进行了强化。“我们要求教练不仅是技术指导者,更应该是兴趣的激发者、品格的引领者和安全的守护者。”王钰说。
家长的态度也至关重要,王钰观察到,经过之前的波折,不少家长的心态也发生了积极变化。“以前可能有些家长会比较功利,过于关注考级和比赛成绩,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孩子能在运动中获得健康、快乐和全面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他们变得更加支持与包容,这为我们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协会也通过家长课堂、沟通会等形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观,理解击剑运动的长期育人价值,鼓励他们成为孩子击剑道路上的“盟友”而非“压力源”。
展望未来,王钰充满信心,她表示,北京市击剑协会将继续致力于推广击剑运动,特别是夯实青少年基础。“我们计划进一步丰富赛事体系,增加交流活动,或许还会引入一些科技手段辅助训练,提升趣味性,但核心目标不会变——那就是让每一个学习击剑的孩子,都能真正享受这项运动带来的快乐、成长与友谊。”

采访结束时,训练馆内的孩子们刚好结束了一组练习,他们摘下头盔,小脸红扑扑的,互相嬉笑着讨论刚才的动作,眼神明亮而充满活力,剑道之上,金属相击的清脆声响、脚步移动的摩擦声、还有孩子们偶尔迸发出的欢笑声,交织成一曲充满希望的运动乐章。
对于王钰和无数击剑教育工作者而言,这大概就是最动听的声音,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并在这份快乐中,锤炼体魄,启迪智慧,塑造品格,这正是体育回归育人本真最美的样子,前方的剑道很长,但只要有热爱相伴,每一步都将坚实而充满光芒。
				
				
				
				
				
发表评论